暑假带小外甥逛商场,那小子在玩具区挪不动腿。玻璃柜里摆着条半人高的灰色大鲨鱼塑模,鳍尖带点荧光蓝,牙齿做得尖尖的却不扎手,他抱着不肯放,仰着小脸喊“舅舅买”。一问价,150块。看他眼睛亮得像装了星星,咬咬牙付了钱,心里嘀咕:“这塑料疙瘩,真值这么多?”
没过几天,微信圈刷出条某夕夕广告,封面图赫然就是那条大鲨鱼——灰扑扑的身子,同款荧光蓝鳍尖,连牙齿的弧度都分毫不差。手贱点进去,价格那栏的数字差点让我揉眼睛:15块9,还包邮。
盯着手机屏幕上的“15.9”和记忆里收银台的“150”,突然懂了为什么家附近的商场总在“清仓大甩卖”。不是网店太凶猛,是有些实体店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。
你说实体店有房租?可150和15.9的差距,难道全是房租扛出来的?上次在那家玩具店,店员站在三米外玩手机,问材质摆摆手说“不清楚”,付款时连个购物袋都要另收两块钱。反观某夕夕的商品页,360度视频拍得明明白白,客服秒回材质问题,还送运费险——“不满意直接退,不用你花一分钱”。
再往深了想,实体店的“死”,往往死在“想当然”里。总觉得“看得见摸得着”是铁饭碗,却忘了现在的人缺的不是“摸一摸”,是“买得值”。楼下服装店,同款T恤比网店贵三倍,老板振振有词:“我们这是正版!”可顾客扫完吊牌上的码,跳出来的官网价明明比他低一半。隔壁生鲜超市,香蕉卖六块五一斤,美团优选上三块九还送到家,店员还在抱怨“年轻人都懒得出门”。
其实实体店不是没活路。家附近的菜市场,阿姨们会把蔬菜洗干净捆成小把,比超市便宜还新鲜;街角的书店,周末摆上小桌子让孩子免费读绘本,家长顺手就买走两本。他们赢在哪儿?赢在网店替代不了的“温度”和“实在”。
那条150块的鲨鱼,外甥玩了没几天就被遗忘在角落。偶尔瞥见它,总想起某夕夕上的15.9。不是说实体店就得和网店拼低价,而是当差价大到让人觉得“被当冤大头”时,谁还愿意为那份“看得见摸得着”买单?
商场里的灯光依旧亮堂,只是过道越来越宽,空置的柜台越来越多。或许某天,当实体店不再把“房租贵”当借口,不再把“顾客傻”当前提,才能真正明白:不是时代淘汰了实体店,是落后的经营思路,把自己给淘汰了。
![]()
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