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
2月11日,前童古镇张灯结彩,锣鼓喧天,鼓乐声中,一场盛况空前的元宵行会正在火热上演。这场已经持续了500余年的民俗盛宴,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。
下午1时,元宵行会正式拉开帷幕。只见大旗在前引导,舞龙舞狮欢腾开道,头牌、鼓亭、抬阁和秋千共24杠紧随其后,十几支鼓乐队簇拥相随,浩浩荡荡的队伍穿梭在古镇的街巷中,所到之处,人声鼎沸,人山人海,一片热闹非凡景象。
“第一次看到这么壮观的元宵行会,这些精美的鼓亭、抬阁和孩子们的表演,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,真是不虚此行!”来自上海的游客姚怡馨听闻前童古镇的元宵行会非常好看,特地早早来到古镇观看。“在前童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节日,看了这么多活动,很开心。”
“前童元宵行会很有特色!值得我们多宣传多拍!”来自镇海的摄影爱好者徐俊英拿起相机,记录下那些能够体现传统民俗文化魅力的瞬间。
在行会巡游中,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用朱金漆木雕工艺制作的鼓亭、抬阁和秋千。它们代表着前童童氏十八个房派,是行会中的重要游赏项目。鼓亭,旧时都置一个大鼓,犹如一个个缩小版的亭台楼阁,每层精雕细刻,流光溢彩。抬阁,是一个有双层舞台的楼阁,每杠抬阁由五至六个孩童装扮成戏剧人物,在台上或坐或表演。在秋千上,童氏家族中的男娃女娃装扮成戏曲人物,或峨冠博带,或金盔铁甲,分别扮成老太君、小将岳云、梁红玉挂帅等。随着车轮的滚动,上下翻动,人物交替出现,忠孝礼义、儒家耕读等故事也随之流转再现。
据前童镇文化站站长卢尚志介绍,前童童氏有十八房,鼓亭抬阁作为家庭房派的共同财富,由各村集资打造,自行保管和修缮。每杠抬阁的名称都有一定涵义,有的以当地先祖命名,有的以典故命名。如“帝师亭”是颂扬方孝孺教书育人的师恩,“尺木亭”是勉励子孙后代刻苦读书……今年,前童悌十五派后裔筹资30万元新建鼓亭1杠,名为“德盛亭”,命名源自明成化年间童氏第九代童珦建德盛祠,取“德盛”二字,以祖训为行为准则,世代传承,族盛人兴,传祖先之遗风,激励后人。
“每一杠鼓亭,代表着一个族房。从1995年恢复时的6杠到去年的23杠,再到今年的24杠,这代表着各族房人丁兴旺、代代相传,族人生活越来越好了。”卢尚志说,近年来,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,元宵行会是一年比一年精彩,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。
途中,游行队伍还进行了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,村民、游客挤满了街巷,热闹的鼓乐和喝彩声此起彼伏,响彻云霄。根据当地的风俗,行会表演者只能是前童镇里上千位老中青幼四代童姓家族成员,每年正月十四、十五,天南地北的童氏族人都会赶回族内,加入由童氏成员组成的元宵行会巡游队伍中,传承这一世代守护的“家族记忆”。
在巡游队伍尾部,童时秋和其他族人一起抬着“德盛亭”徐徐前行。他参加这一习俗,已有20多年。“这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承,对我们而言意义深刻。”童时秋直言,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回来参加这个活动,他希望这个活动能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前童人的热情好客也为这场盛会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。沿路的居民纷纷将自家准备的红枣、桂圆、木耳汤和各种水果点心摆放在门前,免费供参加行会的乡亲和游人品尝。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甜汤,一块块香甜的点心,传递着前童人的淳朴与热情,让游客们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。“很有年的韵味,这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很吸引人,特别好看,特别热闹!”市民葛群燕说道,每年正月十四,她都会来“凑热闹”,今年更是将3岁的孩子也一起带来,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,也希望新的一年顺顺利利,国泰民安。
![]()
据介绍,前童元宵行会主要是为了纪念童氏祖先童濠带领族人开渠凿砩、灌溉农田,并祈愿年景丰收而进行的传统民俗活动,始于明中叶,盛于明末清初,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。2014年,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前童人通过挖掘元宵行会的文化内涵,使这一古老的活动“老树开新花”,逐渐成为了集巡游、祭祀、集市、文艺演出等为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。
一场盛会,上千名“行会人”相约,上万名群众狂欢。特别是夜幕降临,烟花绽放,流光溢彩,别样的前童吸引着更多的人前往赴约,也为新的一年注入了满满的活力与希望。据悉,此次元宵行会在正月十四、十五连续举办两天,每天下午和晚上各举行一次巡游。
来源:宁海发布
展开